伏羲廟位於天水市秦州區西關伏羲路西端。據《伏羲廟卦台記》碑載,秦州區伏羲廟創建於元至正七年(1347 年),亦稱“三皇廟”、“人宗廟”。
現存伏羲廟坐北朝南,占地麵積 13000 平方米,建於高台之上,四進四院式布局,主體建築排列在貫穿南北的中軸線上,自南向北依次升高。最南端是戲樓,坐南向北,清代建,由戲樓向北依次進入前院、中院、後院和後花園。
伏羲廟前院大門
先天殿
後院
前院大門麵闊五間(17.6 米),進深兩間(5.4 米),明弘治三年(1490 年)創建,清光緒十一年(1885 年)重修,磚木結構,抬梁懸山頂,屋麵覆蓋綠琉璃瓦,脊飾龍吻。院內東西兩側各有廂房五間。
中院由儀門、東西朝房和先天殿組成。儀門麵闊五間,進深二間,單簷懸山頂,清代重建。先天殿麵闊七間,進深五間,重簷歇山頂,平麵布局、梁架結構為明代之製。殿內彩塑高3米的伏羲坐像,天花板上繪六十四卦及“河圖、洛書”,梁架上簷為雅伍墨旋子彩畫,下槽彩畫以清代重繪的龍和璽為主,又兼豐富的地方繪畫藝術,將六十四卦符號繪在前簷額枋上。
後院有東西朝房和太極殿,太極殿為伏羲寢宮,單簷歇山頂覆綠琉璃瓦,簷下施五踩雙昂(假昂)鬥栱,昂身平出。各縫梁架上施一鬥二升交麻葉隔架科鬥栱。梁架彩畫為清代重繪龍鳳和奎彩畫。內塑伏羲坐像,太極殿後為後花園,種植有古樹。
伏羲廟內附屬文物非常豐富,有曆代匾額楹聯、碑碣題記、詠讚詩文、祭祀用具、古樹名木等。現存古代石刻 17 通,主要有弘治三年(1490 年)《新修太昊宮門坊記》碑、嘉靖三年(1524 年)《重建伏羲廟記》、嘉靖十一年(1532 年)《重修伏羲廟記碑》、嘉靖十三年(1534 年)《太昊伏羲廟樂記碑》、乾隆五年(1740 年)《重修伏羲廟記碑》、嘉慶十二年(1807 年)《朝議大夫升任寧夏知府直隸秦州知州王公重修伏羲廟碑記》、光緒十三年(1887年)《重修伏羲廟記碑》等。
伏羲廟院內遍布明代古柏,原有 64 株,象征六十四卦,現存 37 株。大門內兩側原有古槐兩株,現存東邊 1 株,唐代種植。
伏羲祭祀活動是非常重要的禮儀,20 世紀50 年代以來被禁止,1988 年恢複。明代胡纘宗撰《太昊廟樂章》7 章,黃仕隆刻於碑上。乾隆《直隸秦州新誌ⷥ載,明代伏羲廟祭祀樂舞為“迎神、初獻、亞獻、終獻、徹饌、送神、望瘞之樂。樂器三十有六,樂生四十有四人,冠服一百四十有四。舞器百有三十,舞生六十有六人,冠服二百六十有四”。
伏羲廟現由天水市博物館管理和使用,豎立有文物保護標誌碑,保存有曆次保護維修檔案及相關研究資料。2001 年,伏羲廟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(甘肅省文物局)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